【五年6班】 » 知識+ » 吳沙
本頁主題: 吳沙 4267 人次閱讀 打印 | 加為IE收藏 | 收藏主題 |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403 【榮譽會員】
模範生
該用戶目前不在線
級別: 大天使
精華: 0
發帖: 196
榮譽值: -51 點
新湖幣: -709 元
支持度: 3 pts
好評度: 7 點
在線時間:28(小時)
註冊時間:2005-09-17
最後登錄:2013-06-11

吳沙

談起宜蘭早期的墾拓功績,吳沙總是名列首位。他的生平和率眾入墾宜蘭的經過相當傳奇,一直為人津津樂道。


  吳沙是福建章浦人,生於清雍正9年 (西元1731年)。乾隆38年 (西元1773年),他移居北台灣貢寮一帶。由於任俠好義,豪邁慷慨,各地民眾常聞風前來投靠。他發給每人米1斗、斧1把,讓他們可以上山去伐木抽藤,自給自足,因此歸附的人越來越多 ,聲望漸隆。吳沙也常和宜蘭的嘎瑪蘭人貿易,因為極重信義,深受他們的信任。他熟習宜蘭的情況。於是便想辦法要進去開墾。率眾進墾。

  嘉慶元年 (西元1736年),吳沙得到淡水柯有成、何績等人的資助,和友人許天送、朱合、洪掌等,率領鄉勇200多人,還有 「善番語者」23人,在9月16日這天,進佔今天頭城烏石港南方一帶。這時候的吳沙,已經是66高齡了, 當時嘎瑪蘭人見到漢人大舉侵入,大為恐懼,全力抵抗。雙方戰鬥得非常厲害,連吳沙的弟弟吳立也戰死了。 

吳沙像

  吳沙看到死傷慘重,於是退回貢寮。他改變策略,不再以武力相逼,而是去安撫嘎瑪蘭人,聲稱因有海賊進犯,他奉令前去 「護番墾田」。
  純樸善良的嘎瑪蘭人半信半疑的,暫停爭鬥。第2年,正逢嘎瑪蘭人各社流行天花痘症,於是吳沙施藥救助,救活不少人。嘎瑪蘭人大為感激,自願分地給漢人開墾。吳沙也 「埋石

頭城鎮的古烏石港遺址

設誓」,和嘎瑪蘭人共同約定互不相擾。從此,漢人的墾拓速度便飛快進行,從頭城一路向南推進。
  吳沙向官府申請墾照,劃地招墾,訂立鄉約,徵收租穀,開闢道路,並且沿著山邊設立10多所「隘寮」來防禦,並定期派鄉勇沿路保護來往的旅人安全。種種措施,使得原被視為 「化外之地」的宜蘭,成為各地移民爭相奔赴的新天地。


  嘉慶3年 (西元1798年)12月9日,吳沙因病去世,由其姪吳化繼續領導墾拓事業。吳沙葬在貢寮鄉的澳底海濱,現今墳墓已列為第3級古蹟,供人們前往憑弔。

  吳沙的功績向來為人稱頌,尤其當年的宜蘭荒莽未闢,官方一直棄之不顧,就像是台灣東北部一道未設防衛的門戶,一旦被海盜或外國人進占,整個台灣的安全都會大受影響。

  而自吳沙入墾之後,人口激增,地位也漸受重視,於是將宜蘭收入版圖,設官治理,才解除這種重大的威脅。後人曾如此歌詠吳沙:「真成拓土無雙士,正是開蘭第一人」,可說是最高的敬意了。

  民眾也感念吳沙的開創之功,因而特設專祠和神位供奉祭拜。今天在宜蘭也有道路、國小和國中以 「吳沙」命名,都說明了宜蘭人對他的尊敬和感謝。

 

宜蘭的古名有「蛤仔難」、「蛤仔蘭」、「甲子難」、「甲子蘭」、「噶瑪蘭」(Kavalan) (Camalan)等等。蘭陽平原早先是噶瑪蘭人的居住地,他們自稱為「Kavalan」其意即是「平原之人」(Kuvarawan)的噶瑪蘭人。
至一七九六年至一八二○年(嘉慶年代),台灣的西部平原大致被開拓完,隨後就向台灣東部海岸及中央山岳地帶邁進。 當時台灣東部乃未劃入大清帝國版圖之內,被稱為「後山」。其中先被著手開拓的是蛤仔難(今之宜蘭地方)。
位於台灣東北的蛤仔難,三面環山,東臨太平洋,中間有蘭陽溪分界南北,沃野三百餘里,可闢良田萬頃。乃是當時居住北部的漢人所垂涎之地。並且,此地開拓的情況和經過,比其他地方較為特別,就是從始至終都由有組織性的大集團所進行,而以漳州系移民為主角,泉州系和客家系為配角,再以原住民為對手,這四個不同的系統參雜錯綜,有時互相爭鬥,有時乃協調而共同進行開拓事業。
最先想打進蛤仔難的漢人,即是漳州人林漢生,他早在一七六八年(乾隆三三年),就率領佃丁企圖移殖此地,但是隨即被原住民所殺。
其次是吳沙亦想開發蛤仔難,吳沙 漳浦縣人。一七三一年(雍正九年)生于福建省漳浦縣。一七七三年(乾隆三十八年)渡海來台,當時他已四十三歲,先居淡水,再遷居雞籠與蛤仔難的原住民從事番產交易歷經多年,他將草藥、布匹、鹽、糖、刀等貨物賣給番社,又從番社換回如鳥獸、木材等山產,他的交易有信用深得蛤仔難人的信任,又娶原住民婦,並獲得番目的頭銜及地位。如此精通該地方的地理狀況和原住民的內情,而且,在彼地亦有根多交易上的對手,所以他常想要結合漢人同伙,移殖蛤仔難。
吳沙初步的嘗試,一七八七年(乾隆五十二年),開始籌劃,召集了居住於.淡水的漢人同伴,先到蛤仔難交界的三貂社為基地,三貂社與蛤仔難(宜蘭)僅一山之隔。有計畫地開墾首重人力,為集結人力,吳沙先在貢寮一帶試行開墾,就地興建房宅,使投靠者先有田耕,有房住。開始修築道路和橋樑,而來做為進入蛤仔難的準備工作。開發需要龐大的資金,以保証開拓者衣、食、住等生活及農具、種子、運輸等生產之品無缺。吳沙又得淡水富戶柯有成、何繢、趙隆盛等鼎力襄助。前來投靠者發給一斗米、一把斧頭,使入山砍柴抽藤。解決臨時生活費用。投靠吳沙的移民多達一千餘人,其中漳州人占九十%。此時,該地區的原住民,對他們的作為並不表示任何的懷疑,所以,竟使吳沙對移殖蛤仔難這件事愈有信心。時逢林爽文起義事件平靜之後,淡水同知.徐夢麟,以維持蛤仔難的地方治安並擴充滿清版圖於此地為交換條件,特授吳沙該地的開拓權,在另一方面,吳沙又受到淡水的殷戶柯有成.何繢.趙隆盛等的資糧援助。於是,他即斷定時機到來,即開始召集台灣本地人栘民,組成開拓隊,擬以移殖蛤仔難地區。
吳沙把開拓隊組成軍隊式的集團,以漳州系移民為主力,配上泉州系和客家系,在一七九六年(嘉慶元年) 農歷九月十六日,吳沙率漳泉粵三籍移民一千餘人,鄉勇二百餘人,善番語者二十三人,從雞籠出發,乘船一舉占據烏石港,登陸后在南邊築土圍,稱頭圍(即頭城)。於是,原住民才看清了吳沙的侵略的意圖。原住民立即由觀望態度轉為大舉襲擊。吳沙雖也動員千餘人隊員應戰,吳沙之弟吳立也在一次拚殺中戰死。此時的滿清政府也當作沒這回事,或則當時滿清官員的想法是一邊是番、另一邊是敵民,所以沒有協助吳沙出兵。但因受不了原住民的猛攻,只好一時後退。暫退三貂社。
嘉慶二年,原住民流行天花,不少人病死。原住民受到很大的災害。吳沙懂一些藥方,乃主動醫治病苦中的原住民。因此出現轉機,他乃再回復到和原住民的友善共存的關係。吳沙趁此機會,為了盡量避免再惹起和原住民的摩擦,於是,禁止漢人隊員私墾,而採取集體的土地開拓。吳沙將墾民組織成隊,十數人為一結、圍則數十結為一圍等形式,形成嚴密而有系統的開墾群體。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墾地幾十里,接連開發了二圍、三圍。
吳沙移殖二年之後在一七九八(嘉慶三年)農歷十二月九日,吳沙因積勞成疾病逝。由侄兒吳化繼之。吳化不但很有才幹,同時也受同輩和部屬支持,從頭圍出發,向二圍.三圍.四圍.五圍(今之宜蘭)、員山、湯圍、柴圍、大湖圍等廣大地區。漸漸深入蛤仔難平野的中心地帶,而進行開墾工作,以至濁水溪北面。這可以說是漢人墾殖蛤仔難一帶的前期。其間,吳化屢受原住民猛烈的來襲,另一方面在內部也時常發生受到滿清分化下的漳.泉.粵三籍人血腥的「分類械鬥」(請參閱p52)。然而,由於漳州系移民佔壓倒多數,吳化才能團結他們來收拾全局,所以,除了苦於聲勢浩大的阿里文社原住民來襲之外,大體上,都能使許多摩擦暫止而得小康,而竭力於開墾工作。(上圖吳沙墓)
宜蘭平原從一七九六年(嘉慶元年),吳沙率領兩百多位漳州移民,來到蘭陽平原,展開大規模墾殖。大約分為三個時期如下:
一七九六年始開發濁水溪(今蘭陽溪)以北之西勢地區。
一八○二年(嘉慶七年)以後濁水溪以南之東勢開發。
一八七四年(同治十三年)漳浦人陳輝煌等卒眾人墾蘭陽溪南廣大地區。
歷八十年時間,由荒埔原野變成阡陌良田,而首功屬吳沙。

不經多久,漢人開拓隊員日益增多。吳化為了維持隊內的秩序,並加強統率力量,乃自己擔任「總頭人」,其下任命幾個「頭人」,將所有相關的事務,如開墾工作和分配土地甚至到日常生活,皆有定律有如良好的軍隊來執行,所以,隊內生活有條不紊,開墾工作有效率,分類械鬥減少。譬如,現今的宜蘭地方尚有大結.二結.三結.四結.五結等地名,都是當時結隊開墾土地或分配土地的鐵証。
到了一八○二年(嘉慶七年),漢人移民眾集愈來愈多,於是,吳化乃改編隊伍,擴張為所謂「九結首」(漳州系的吳、楊、林、簡、林、陳、陳七姓,泉州系的劉姓,粵系的李姓)為主力軍,渡過濁水溪,開墾溪北一帶,其中,溪州(今之員山附近)為泉州系移民開拓定居,羅東以南的原住民土地則被漳州.客家兩系移民所開發。
隨著土地開墾事業的進展,吳化在另一方面,即召集隊員,築成大山口圳.金結安圳。金新安圳.三圍圳.四圍圳等,由此水利大興。
一八○六年(嘉慶一一年),海盜蔡牽及朱濆相繼來寇,此時蛤仔難的漢人已超過五萬人(漳州人佔四萬多人),他們曾協力抵禦這些海盜兩次的進攻。滿清官兵一如以往,事不關己,不曾出兵相助。
蛤仔難水豐土沃,其中,只有西南山地的叭哩沙浦區域,原始森林茂盛,難為漢人進入拓殖。因此,到最後的一八八六年(光緒十二年),在滿清政府「撫墾局」的策定之下,漳州系漢人陳生出資墾殖,此地才稍有成就。


一八一○年宜蘭收入大清版圖
一八○八年 (嘉慶十三年)閩浙總督.方維甸來台巡視台北艋胛(萬華)。吳化等人趁此機會,乃前往呈繳住民戶口清冊,並呈請把蛤仔難編入滿清政府治下,如此做法可避免不勞而獲的「墾首」出現。於是,方維甸轉呈北京清廷「奏請噶瑪蘭收入版圖」。經過督臣.阿林保等查奏,滿清政府即於一八一○年(嘉慶十五年)核准設「噶瑪蘭廳」將台灣東北部的宜蘭劃入大清帝國版圖之內。廳治設在五圍(今之宜蘭市),並特授南路海防兼理蕃同知.楊廷理為噶瑪蘭通判。到了一八七五年(光緒元年),噶瑪蘭的地名才改為「宜蘭」。

台灣東部台東的開發
一六九三年(康熙三十二年) 陳文.林侃等商舶遭風,飄至台灣東部南邊海岸,居住經年,略知番語,始能悉其港道。
一六九六年(康熙三十五年)冬,有位賴科結合七人從西部,直接越過高山即中央山脈,因怕生番所以,畫伏夜行,竟然到達台灣東部。
一七一七年(康熙五十六年)在「諸羅縣志」述說:「阿里山離縣治十里許,山廣深峻,番剽悍,諸山.哆咯嘓諸番皆畏之,遇輒引避,崇爻社餉附阿里山。然地最遠,蛤仔難以南越有猴猴社(今之蘇澳南方澳),云一二日至。其地生番多,漢人不敢入。各社於夏秋之時划蟒甲(原始人之獨木舟),載土產如鹿脯通草水藤之類,順流一近社旁,互市漢人。漢人亦旱甲載貨入,灘流迅速,蟒甲多覆破碎,雖利倍獲,必熟通事地理,稍熟其語,乃敢孤注一擲…」。
可以知道在康熙年間漢人雖然已對東海岸有了多少的認識,並也有漢人進出,但大多是屬於商販或蕃產交易商人而已。
康熙未年,也有千總.鄭維嵩追捕朱一貴的同黨到卑南的記載。至於農業墾殖時機尚早。
到了咸豐年間(一八五一年至一八六一年),有一鳳山人鄭尚前往台東之卑南,從事蕃產交易,同時也教導當地原住民耕種田地,如此漢人移居到東部者,日漸增多。
在咸豐年間(一八五一年至一八六一年),居住在噶瑪蘭的黃阿鳳,組成開拓團移殖奇萊,但郤病亡。
一八二一年(道光元年)漢人吳全等人開墾卑南。其後漢人又進入奇萊,秀姑巒溪上游的玉里或其南邊海岸的新港。
頂端 Posted: 2006-03-31 18:38 | [樓 主]
【五年6班】 » 知識+

Total 0.028577(s) query 6, Time now is:06-29 18:32, Gzip en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5.3 RC2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