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6班】 » 知識+ » 螢火蟲
本頁主題: 螢火蟲 7824 人次閱讀 打印 | 加為IE收藏 | 收藏主題 |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422 【榮譽會員】

該用戶目前不在線
級別: 大天使
精華: 0
發帖: 82
榮譽值: -71 點
新湖幣: -83 元
支持度: 11 pts
好評度: 7 點
在線時間:6(小時)
註冊時間:2005-09-17
最後登錄:2008-03-11

螢火蟲


螢火蟲交配後,便開始尋找陰暗潮濕的地方,然後將卵產在青苔上或是濕潤的土壤中。形狀一般為圓球型或長橢圓形,直徑約0.2-2.5公厘。剛產下的卵軟軟的像布丁一般,上面附有一層黏液,然後開始變硬,卵的顏色也漸漸變深,有些種類在胚胎末期甚至會發出淡淡的光芒,此時裡面的小生命正待機破殼而出。
幼蟲
螢火蟲幼蟲的身體長而扁平,頭部除一對可伸縮的觸角,二個單眼和其它附屬器外,最明顯的便是深褐色的針狀大顎。胸部有三節,腹部九節,和六隻細長的腳,第八腹節有兩枚發光器,第九腹節有一個如吸盤般的尾足,可用來吸附於物體上。牠走起路來一曲一伸的,像尺蠖蛾的幼蟲一般,當遇到危險時,便趕緊把頭縮到前胸背板內。而依其棲息環境,可分為陸生水生與半水生三種。

螢火蟲的蛹是屬於裸蛹,也就是由外表,便可以清楚的看見牠的複眼、口器、觸角、足、及各體節等,蛹大多呈乳白色,且多數種類會發光。牠化蛹時會選擇較隱蔽的場所,如落葉下、或石縫中,有些種類甚至會利用口器啣土,築個如花瓶般精緻的蛹室,靜靜等待破蛹而出。

陸生水生螢火蟲的區別

螢火蟲,依其幼蟲生長的環境,可分為水生型、陸生型和半水生型三種。牠們生存的環境以及長相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呢?現在就由我來一一的介紹。

陸生型
陸生螢火蟲種類繁多,牠們的幼蟲白天躲藏於落葉下或石縫中,夜晚則爬行於陰暗潮濕的森林底層,以陸生蝸牛、蚯蚓、蛞蝓…等動物為食,而成蟲則飛行於草叢與樹林間,終其一生,都生活於陸地上。

水生型
水生螢火蟲顧名思義,便是幼蟲生活於水中的螢火蟲,直到化蛹前,才會爬上陸地築土繭化蛹,並羽化為成蟲。在台灣幼蟲水生的螢火蟲僅有三種,分別是黃緣螢、黃胸黑翅螢與條背螢三種,牠們為了適應水中的環境,分別具有特化的呼吸器官,如黃緣螢與黃胸黑翅螢的腹部兩側有8對「y」字形的「氣管鰓」,因此幼蟲可以直接在水中做氣體的交換,而不必離開水面換氣。而條背螢則是靠生長於腹部倒數第二節末端的氣孔,伸於水面上呼吸,因此必須每隔一段時間便要爬上水面換氣。
半水生型
鹿野氏黑脈螢是目前台灣發現僅有的一種幼蟲為半水生型的螢火蟲,牠的幼蟲一般躲藏於山澗旁的岩縫中,夜晚捕食的時候便潛入水中捕捉螺貝類,但由於它沒有像黃緣螢一般特化的氣管鰓,僅用氣孔呼吸,因此無法長期生活於水中,所以牠會先將食物拉上岸然後再慢慢的享用,由於其幼蟲生活橫跨水陸兩棲,因此我們稱牠為「半水生型」的螢火蟲。

神秘之光
黃昏漫步於森林小徑中,夕陽灑落在森林裡,把大地染成一片耀眼的金黃色,此時竹雞正拉高嗓音高唱著「雞狗乖、雞狗乖」的歸巢曲,好不熱鬧。霎時間,天色轉暗,大地一片寂靜,我突然被草叢中黃色的亮光所吸引,看著牠緩緩地升起,一隻、二隻…不知不覺我已被這些亮光所包圍,一閃一爍彷彿置身於星河之中,我既驚又喜。待我回過神來仔細一看,原來是一隻隻小巧可愛的螢火蟲呢!

光的秘密
小朋友們一定很好奇,螢火蟲是如何發出這神秘的光呢?牠發光的目的又是什麼呢?原來在螢火蟲的腹部末端長有發光器,而發光器是由發光細胞、反射細胞、透明表皮、氣管等組合而成。牠的發光是由螢光素、螢光酵素、三磷酸和氧作用,產生複雜的氧化還原反應,而產生亮光,光由反射細胞反射,經由透明的表皮透射出來。且螢火蟲的發光效率極高,只有2~10﹪的能量轉變為熱能,其餘能量完全用來發光,我們稱之為「冷光」,所以螢火蟲的光是不燙人的哦。
尋找
原來蝸牛的腹足會分泌黏液,所以只要牠爬過的地方便會留下痕跡,所謂凡走過必留下足跡,小黑稟持著這個精神,利用牠與生俱來的好嗅覺,這邊嗅一嗅,那邊聞一聞,很快便找到蝸牛所留下的痕跡,於是牠循線而去,不久便發現牠的獵物。

激戰
粗心的蝸牛渾然不知,大難就要臨頭。小黑不慌不忙的爬上了蝸牛殼,六支腳緊緊的抓著,尾足也牢牢的吸附在蝸牛殼上,一切準備就緒後,便開始攻擊。首先用牠強而有力的針狀大顎,攻擊蝸牛的觸角,並注入麻醉液,此時蝸牛才急忙將身體縮回,但不久便又探出身體,卻又再度遭受攻擊,小蝸牛慌了,拼命的旋轉甩動著蝸牛殼,想把這個不速之客給甩開,卻徒勞無功,在經歷多次的攻擊後,不久蝸牛便因麻醉液生效,而漸漸的失去了知覺。

享用美食
大獲全勝的小黑,趕緊把獵物拖到安全的地方,正準備好好的享用牠的蝸牛大餐呢。首先牠分泌消化液於蝸牛肉上,再用大顎夾肉,使消化液能充分的將肉分解成流質的肉糜,然後再吸入肚子裡,我們稱之為「體外消化」。小黑就這樣吃了一整天,扁扁的身體,也漸漸地肥壯了起來,看來這隻小蝸牛,可以讓小黑飽上好幾天,就算一個月不吃東西,也不會餓死呢。

愛乾淨的螢火蟲
剛吃飽的小黑,全身髒兮兮的,但愛乾淨的牠,馬上用尾足,從頭到腳,一次又一次反覆的清洗,就這樣黏呀粘的,便把身體整理乾乾淨淨,那動作就好像小貓咪在梳洗時的模樣,真是可愛極了。

小小建築師
在螢火蟲的世界裡,有一群小小的建築師,如黑翅螢和端黑螢類。每當他們要化蛹前,便會為自己建造一個堅固的土繭,然後再躲在既溫暖又安全的土繭中化蛹,以度過寒冷的冬天,靜待春天來臨時,便羽化成一隻美麗的螢火蟲,飛上枝頭,繼續在黑夜裡綻放光芒。

1.首先牠會尋找一個合適的地點,然後用牠的大顎反覆夾泥土,以便將唾液與泥巴混合成球狀。
2.由底部築起,兩邊慢慢堆高。

3.有些種類會在開孔處修築唇口。此時已略具雛形,形狀看起來就好像花瓶一般,十分精緻可愛,偶爾還會堆置一些枯枝落葉的碎片,使它看起來更具偽裝的效果。

4.最後便是口蓋的部分。為了防止自己悶死在土繭中,聰明的螢火蟲會把口蓋築的比較疏鬆,好方便空氣的流通呢。

5.牠的口蓋就好像瓶塞一般,剛好堵住洞口,這樣可以防止敵人的入侵,而當螢火蟲羽化為成蟲時,卻只要輕輕一推,就可以順利的爬出土繭,展翅高飛了。
螢火蟲的天敵
1.「蜘蛛」是螢火蟲成蟲的頭號天敵,不管是張網捕捉,還是爬行於地面獵捕的,都能輕易地將螢火蟲捕獲。

2. 類寄生螢火蟲的幼蟲。
3.虫春象捕食螢火蟲成蟲。
4.沼蠅寄生螢火蟲的幼蟲。
5.長臂蝦、吳郭魚、水蠆捕食水生螢火蟲幼蟲。


螢火蟲不見了
數百年前,美麗的台灣島上,曾是螢火蟲的天堂,螢火蟲漫天飛舞,點綴在幽暗的叢林裡,更添夜色的光彩。但隨著照明設備的發明與人類的開發,房屋稻田取代了樹林與草叢;一盞盞的路燈取代了月色星光,螢火蟲也漸漸地消失在我們的四周,牠曾是爺爺奶奶的兒時玩伴,如今想看看牠們,可得跋山涉水,遠赴深山野地,才能一賭牠們的風采。

消失的原因
1. 河川的污染,工廠廢水的排放。
2. 農藥的大量使用。
3. 山坡及沼澤地的開發,使螢火蟲和牠的食物失去棲息的環境。
4. 光害使雄蟲無法找到雌蟲,以達成交尾的目的。
5. 河床不當的整治,河岸成為水泥護岸,使水生螢火蟲無法產卵,也無法上陸化蛹。

再造美麗家園
了解螢火蟲消失的原因後,才發現原來人類竟是牠們的最大敵人,我們是不是應該好好的思考,該如何減少破壞並改善現有的環境,使我們可以和螢火蟲和平相處。在新竹便有這樣一個家庭,牠們在自己的庭院中,模仿野外的棲地,營造了一個綠草如茵,且適合螢火蟲生存的環境,夜晚便拉上窗簾,防止家中的燈光影響了螢火蟲,在他們細心的照顧下,庭院裡螢火蟲早已是滿天飛舞。

到野外觀賞螢火蟲時,看著螢火蟲悠然的飛舞,點點亮光就好像置身於星海之中,真是令人感動與興奮,小朋友們是不是也很響往呢?
賞螢
賞螢時機與地點的選擇
1.每年的四月上旬至六下旬,是平地到低海拔山區螢火蟲大發生的季節,只要到合適的地點,很容易就可以發現牠們的芳蹤。
2.十一月至次年一月上旬,在寒冷的中高海拔山區,也有另一批短角窗螢屬的螢火蟲發生,數量頗多。
3.選擇林相較原始且濕度較高的地點。
4. 森林邊緣的空曠地上,也是螢火蟲聚集的地點。
5.太陽剛下山,天色轉暗時,螢火蟲會漸漸增多,活力也最強,九點以後發光的情形就會減少。
6. 選擇月色較暗的夜晚。
7. 選擇沒有光害的地點。

賞螢注意事項
1.著長袖衣服與長褲,以避免蚊蟲叮咬。
2.穿雨鞋或布鞋,防止被蛇咬傷。
3.打草驚蛇。
4.勿在大雨、地震後上山賞螢,以免土石崩落產生危險。
5.攜帶手電筒,並用紅色玻璃紙套住燈罩。紅色光對螢火蟲的影響較小。
6.尊重生命,不任意捕捉或帶回,讓它們能繼續繁衍下一代。
黃緣螢
Luciola ficta Olivier

形態描述:雄蟲體長7.6∼8.8公釐,前胸背板橙黃色,觸角絲狀,前翅黑色,沿翅緣有黃色細紋為其最大特徵,腹部末端有2節乳白色長橢圓形的發光器。雌蟲形態與雄蟲相似,但體型略較雄蟲大,且僅有1節發光器。

基本生態:黃緣螢分布於全省平地至低海拔山區的水域中,成蟲夜行性,發黃色光,發生期為3-10月間,是早期台灣平原中常見的螢火蟲。幼蟲黑色,前胸背板有四枚白點,體壁柔軟,具特化的氣管鰓以適應水中的生活,主要生長於水田與灌溉溝渠等水流較緩的棲息地中。幼蟲以水中的螺貝類,如蜷類或椎實螺類等為食。目前由於棲息地遭到嚴重的破壞,數量愈來愈少,有生存上的危機。

黃胸黑翅螢
Luciola sp.

形態描述:雄蟲體長11.9∼12.4 公釐,前胸背板乳黃色,為其重要特徵,觸角絲狀,前翅黑色,腹部末端有2節乳白色長橢圓形的發光器。雌蟲形態與雄蟲相似,但體型略較雄蟲為大,且僅有1節發光器。

基本生態:黃胸黑翅螢的數量以北部較多,中部次之,南部較少,成蟲夜行性,發黃綠色光,發生期為3-5月間。幼蟲與黃緣螢極為相似,但可由其前胸背板並無白點,且背中線較寬,來加以區別。主要生長於中低海拔山區水質潔淨的山溝或山澗中,並以水中的川蜷為食,每年僅春季發生一代。由於台灣山溝整治以RC結構之三面工法施工,底質的孔隙度減少,幼蟲無法上陸化蛹,嚴重影響生存,數量已經愈來愈少。

黑翅螢
Luciola cerata Olivier

形態描述:雄蟲體長7.6∼8.8 公釐。前胸背板橙黃色,觸角絲狀,前翅黑色,腹部末端有2 節乳白色發光器,第一節為長橢圓形,第二節為半圓形。雌蟲形態與雄蟲相似,但體型略較雄蟲大,複眼也較雄蟲不發達,且僅有1節發光器。

基本生態:恆春半島除外,黑翅螢分布於全省海拔1,500公尺以下山區,成蟲夜行性,發黃綠色光,發生期集中於3-6月間,喜歡聚集在較為空曠的草地上或河床兩岸,會同時明滅,在沒有光害處,我們可欣賞到黑翅螢壯麗的發光奇景,是台灣螢火蟲中發生數量最多,也最具觀賞價值的種類。幼蟲陸生,棲息於低海拔山區之森林底層,以蝸牛、蚯蚓、昆蟲等小動物屍體為食。

大端黑螢
Luciola anceyi Olivier

形態描述:雄蟲體長11.2∼12.0公釐,體色為橙黃色,前翅末端為黑色,觸角絲狀,腹部末端有2節乳白色發光器,第一節為長橢圓形,第二節為半圓形。雌蟲形態與雄蟲相似,但體型略較雄蟲大,且僅有一節發光器。

基本生態:大端黑螢主要分布於海拔2,000公尺以下山區,是相當常見的種類,成蟲夜行性,喜歡聚集在竹林中較高處,雄蟲發橙黃色光,閃爍頻率快,但持續時間不長,且會同時明滅,發生期為3-6月間,由於正值油桐花的開花期,成蟲會聚集在花中吸食花蜜,是目前台灣發現少數會訪花的螢火蟲。幼蟲陸生,棲息於低海拔山區之森林底層,以蝸牛、蚯蚓、昆蟲等小動物屍體為食。

邊褐端黑螢
Luciola sp.

形態描述:雄蟲體長10.0∼11.0公釐,體色為橙黃色,前翅末端為黑色,觸角絲狀,腹部末端有2節乳白色發光器,第一節為長橢圓形,第二節為半圓形,形態與大端黑螢極為相似,但可由其體型較小,且發光器之前一至三節的兩側為黑色,加以區別。雌蟲型態與雄蟲相似,但體型略較雄蟲大,且僅有一節發光器。

基本生態:邊褐端黑螢主要分布於台灣中北部低海拔山區之農園,以台北、新竹的數量較多。成蟲夜行性,發橙黃色光,閃爍頻率快,但持續時間不長,發生期為4-9月間。幼蟲陸生,以蝸牛、蚯蚓、昆蟲等小動物屍體為食。從前邊褐端黑螢可能分布在平原地區,因為棲地的開發與破壞,數量日漸減少,而目前在靠近山區,因休耕而雜草叢生的農田中,是幼蟲良好的棲地,但由於休耕農田耕作制度經常改變,因此族群數量也相對不穩定。

端黑螢
Luciola gorhami Ritsema

形態描述:雄蟲體長8.7 ∼10.2公釐,體色為橙黃色,前翅末端為黑色,觸角絲狀,腹部末端有2節乳白色發光器,第一節為長橢圓形,第二節為半圓形,是熠螢類「端黑型」中體型最小的,形態與大端黑螢極為相似,可由發光器之前一節為黑色,加以區別。雌蟲形態與雄蟲相似,但體型略較雄蟲大,且僅有一節發光器。

基本生態:端黑螢主要分布於台灣中低海拔山區,分布廣,數量多。成蟲夜行性,喜歡在樹梢上端飛舞,發橙黃色光,閃爍頻率快,但持續時間不長,發生期為6-8月間,多出現於黑翅螢發生期後,也是夏季中值得觀賞的螢火蟲。幼蟲陸生,棲息於中低海拔山區之森林底層,以蝸牛、蚯蚓、昆蟲等小動物屍體為食。

紅胸黑翅螢
Luciola kagiana Matsumura

形態描述:雄蟲體長10.0∼11.5公釐,前胸背板桃紅色,觸角絲狀,前翅黑色,腹部末端有2節乳白色發光器,第一節為長橢圓形,第二節為半圓形。雌蟲形態與雄蟲相似,但體型略較雄蟲大,且僅有一節發光器。

基本生態:紅胸黑翅螢主要生長於海拔 2,000公尺以下山區,成蟲夜行性,喜歡於林間較暗處快速飛行,發橙紅色光,閃爍頻率快,持續時間長,發生期為4-6月間,是春季常見的螢火蟲。幼蟲陸生,以陸生蝸牛為食,生態資料不詳。

小紅胸黑翅螢
Luciola sp.

形態描述:雄蟲體長8.3∼10.5公釐,前胸背板桃紅色,觸角絲狀,前翅黑色,腹部末端有2節乳白色發光器,第一節為長橢圓形,第二節為半圓形,形態與紅胸黑翅螢十分類似,但體型較小,且可從發光器的形態與顏色加以區辨。雌蟲形態與雄蟲相似,體型略較雄蟲為大且複眼較小。

基本生態:小紅胸黑翅螢,主要分布於海拔2,000公尺以下山區,成蟲夜行性,喜歡聚集於林間高處飛翔,發橙紅色光,閃爍頻率快,持續時間長,且具有同時明滅的現象,發生期為4-6月間,是春季常見的螢火蟲。幼蟲陸生,生態資料不詳。

紋螢
Luciola filiformis Olivier

形態描述:雄蟲體長5.0∼ 7.2 公釐,前胸背板朱紅色,背板中央明顯凹陷,且有一枚黑斑,前翅黑色,腹部末端具有2枚乳白色發光器,第一節為長橢圓形,第二節為半圓形。雌蟲體長6.0∼ 7.4 公釐,前胸背板黑色,腹部膨大呈乳白色,前翅明顯變小,僅覆蓋至身體三分之一處,腹部末端具有發光器。

基本生態:紋螢分布於台灣中北部低海拔山區之森林,成蟲夜行性,雄蟲喜歡聚集於林間高處飛翔,發橙色光,閃爍頻率快,持續時間長,發生期為4-7月間,其中以北部較早,中部較晚,發生期可達夏季,因此,是春夏季常見的螢火蟲。雌蟲於地表面活動,發光持續。幼蟲陸生,生態資料不詳。

擬紋螢
Luciola sp.

形態描述:雄蟲體長5.0∼6.8公釐,前胸背板朱紅色,背板中央明顯凹陷,且有一枚黑斑,前翅黑色,腹部末端具有2枚乳白色發光器,第一節為長橢圓形,第二節為半圓形。雄蟲與紋螢十分類似,可用發光器的形態與顏色,加以區別。雌蟲形態與雄蟲相似(由此可與紋螢區別),但體型略較雄蟲為大,且僅有一枚發光器。

基本生態:擬紋螢主要分布於台灣中北部低海拔山區之森林,南部僅有零星之分布,成蟲夜行性,發橙紅色光,發生期為5-7月間,是夏季出現的螢火蟲。成蟲數量多時,發光之景觀相當美麗。幼蟲陸生,生態資料不詳。

暗褐脈翅螢
Curtos obscuricolor Jeng et Lai

形態描述:雄蟲體長6.2∼6.8公釐,全身黑色,觸角絲狀,前翅側緣處有摺狀彎曲,相當容易辨識,腹部末端有2節乳白色發光器,第一節為長橢圓形,第二節為較小之橢圓形。雌蟲形態與雄蟲相類似,但體型較雄蟲為大,且僅有一枚發光器。

基本生態:暗褐脈翅螢主要分布於台灣低海拔山區,成蟲夜行性,發黃綠色光,發生期為4-6月間。幼蟲陸生,生態資料不詳。

梭德氏脈翅螢
Curtos sauteri (Olivier)

形態描述:雄蟲體長4.1∼9.3公釐,個體間體長差異大,前胸背板橙黃色,背板中央有明顯黑色紋,觸角絲狀,前翅黑色,翅側緣處有摺狀彎曲,腹部末端有2節乳白色發光器,第一節為長橢圓形,第二節為較小之橢圓形。雌蟲形態與雄蟲相類似,但體型較雄蟲為大,且僅有一枚發光器。

基本生態:梭德氏脈翅螢主要分布於台灣低海拔山區之森林,成蟲夜行性,發綠色光,光持續,閃爍時間較遲,因此所產生的發光景觀相當特別,發生期為4-10月間,是夏季較常見的螢火蟲。幼蟲陸生,生態資料不詳。

台灣窗螢
Pyrocoelia analis (Fabricius)

形態描述:雄蟲體長14.3∼15.7公釐,觸角鋸齒狀,前胸背板半圓形,橙黃色,前緣有2枚腎形透明斑,前翅黑色,外緣有1 條橙黃色寬紋。腹部末端有2枚乳白色長橢圓形發光器。雌蟲體長19.1∼21.0公釐,體橙黃色,翅退化縮小,前翅橙色或中央部灰黑色,腹部末緣有4點發光器。

基本生態:台灣窗螢主要分布於台灣低山與平原間,澎湖、小琉球與金門等地也有分布。成蟲夜行性,發黃綠色光,發光持續時間長,發生期為3-10月間,數量多時,如草上明珠般,相當壯觀,是目前台灣平原間最為常見的螢火蟲。雌蟲因身體肥大,且翅退化,已失去飛翔能力,只能在地上爬行。幼蟲陸生,生長於廢耕之農田與雜草堆中,以球蝸為食。

山窗螢
Pyrocoelia praetexta (Olivier)

形態描述:雄蟲體長18.4∼21.8公釐,較台灣窗螢雄蟲大,前胸背板半圓形,橙黃色,前緣有2枚腎形透明斑,前翅黑色,外緣有橙黃色細紋,但較台灣窗螢細小,腹部末端有2枚乳白色長橢圓形發光器。雌蟲體長26.5∼28.3公釐,體橙黃色,翅退化縮小,前翅黑色,外緣有橙黃色細紋,腹部末緣有4點發光器。

基本生態:山窗螢分布於台灣中低海拔山區,發生期為10月至次年1月間,是秋季間山區常見的螢火蟲,成蟲夜行性,發黃綠色光,光持續時間長,發生數量多時,相當美麗壯觀。雌蟲因身體肥大,且翅退化,已失去飛翔能力,只能在地上爬行。幼蟲陸生,生長於森林底層,以蝸牛類為食。

紅胸窗螢
Pyrocoelia formosana (Olivier)

形態描述:雄蟲體長12.3∼13.7公釐。前胸背板黑色半圓形,背板中央有1枚紅色斑塊,前緣部有2枚明顯的腎形透明斑,腹部末緣發光器不明顯。雌蟲體長15.1∼17.0公釐,體橙黃色,翅幾乎完全退化,不發光。

基本生態:紅胸窗螢分布於台灣中低海拔山區。發生期為4-6月間,雄蟲為日夜行性,白天飛出,但夜間也會發出微弱的黃綠色光。雌蟲不發光,因身體肥大,且翅退化,已失去飛翔能力,只能在地上爬行。幼蟲陸生,生長於森林底層,以蝸牛類為食。

鋸角雪螢
Diaphanes lampyroides (Olivier)

形態描述:雄蟲體長12.3∼14.5公釐。前胸背板與前翅為米黃色,略為透明,前胸背板半圓形,背板中央紅色,前緣部有2 枚弧型的透明斑塊,觸角鋸齒狀,腹部末端有2節長橢圓形發光器。雌蟲體長18.3∼20.6公釐,體橙黃色,前胸背板與腹部前緣處紅色,前翅完全退化,腹部末緣有4點發光器。

基本生態:鋸角雪螢分布於台灣中高海拔山區,屬於高山的螢火蟲,發生期為10-12月間。於冬季發生期,常出現於林道間,目前由於高山地區皆加裝許多路燈,因而影響賞螢的品質。雄蟲夜行性,於入夜後飛出,發黃綠色光,光持續,但時間不長,約30分鐘後便不再發光,因此賞螢的時間要提早。雌蟲因身體肥大,且翅退化,已失去飛翔能力,只能在地上爬行。幼蟲陸生,生長於森林底層,以蚯蚓為食。

黃緣短角窗螢
Diaphanes sp.

形態描述:雄蟲體長12.1∼14.2公釐。前胸背板半圓形,橙黃色略為透明,背板中央紅色,前緣部有2 枚弧型的透明斑塊,觸角鋸齒狀,前翅黑色略透明,翅緣具有淡黃色紋,腹部末端有2節長橢圓形發光器。雌蟲體長18.2∼20.5公釐,體橙黃色,前胸背板與腹部前緣處紅色,前翅完全退化,腹部末緣有4點發光器。

基本生態:黃緣短角窗螢主要分布於台灣中高海拔山區,屬於高山的螢火蟲,發生期為10-12月間。於冬季發生期,時常出現於林道間。成蟲夜行性,發黃綠色光,雄蟲於入夜後飛出,發光持續,但時間不長,約30分鐘後便不再發光,因此賞螢的時間要提早。幼蟲陸生,生長於森林底層,以蚯蚓為食。

神木螢
Diaphanes sp.

形態描述:雄蟲體長8.2∼10.1公釐。前胸背板與前翅為米黃色,略透明,前胸背板半圓形,略較腹部為窄,前緣部有2 枚弧型的透明斑塊,觸角絲狀,腹部末端有2節長橢圓形發光器。雌蟲體長13.6∼15.2公釐,體橙黃色,前翅完全退化,腹部末緣有4點發光器。

基本生態:神木螢主要分布於台灣中高海拔山區,屬於高山的螢火蟲,發生期為10—12月間,本種常與鋸角雪螢和雪螢共棲。在合歡山北峰旁,冬季發生期時常出現於林道間與箭竹林中。雄蟲夜行性,於入夜後飛出,發黃綠色光,光持續,但時間不長,約30分鐘後便不再發光。雌蟲常於林道旁之土堤上發光,以吸引雄蟲前來。幼蟲生長於森林底層,以蝸牛類為食。

雲南扁螢
Lampyrigera yunnana (Fairmaire)

形態描述:雄蟲體長約15.4∼16.2公釐,前胸背板淡褐色略呈半圓形,背板中央黑色,觸角絲狀,前翅黑色,2枚點狀發光器。雌蟲體長27.6∼28.7公釐,外型與幼蟲極為相似,但身體為乳白色,翅完全退化,腹部末緣具2枚「C」字形發光器。

基本生態:雲南扁螢普遍分布於台灣中低海拔山區,發生普遍,但數量不多。發生期為7-9月間,成蟲夜行性,發微弱黃綠色光,較不容易發現。幼蟲陸生,外型略似蟑螂,生長於森林底層,以蝸牛、蚯蚓、蛞蝓等小動物為食,攻擊性強。

雙色垂鬚螢
Stenocladius bicoloripes Pic

形態描述:雄蟲體長8.2∼10.1公釐,體橙黃色,觸角發達,呈櫛齒狀,腹板不具有發光器。雌蟲呈蠕蟲狀,全身米白色,前翅完全退化,除腹部具有2枚發光器外,全身均可發光。

基本生態:雙色垂鬚螢主要分布於台灣低中海拔山區,成蟲日夜行性,發生期為10-12月間。雄蟲較不易發現,但其具趨光性,可在燈光下尋找。雌蟲腹部末端有2枚發光點,且全身發黃綠色光。幼蟲陸生,以蚯蚓為食,常出現於土堤旁發光。

鹿野氏黑脈螢
Pristolycus kanoi Nakane

形態描述:雄蟲體長14.8~15.0公釐,前胸背板黑色,前翅紅色,翅緣黑色,前翅翅脈有些個體具黑色線條,發光器不明顯。雌蟲體長約16.9~17.2公釐,形態與雄蟲相似,但體型略較雄蟲為大。

基本生態:鹿野氏黑脈螢主要分布於台灣中低海拔山區,發生期為3-6月間,成蟲日夜行性,白天飛出,雄蟲於夜間會發出微弱之綠光。幼蟲半水生,生長於山澗中,一般棲息於岸邊,取食時則潛入水中,獵取水中的蜷類,再回到岸邊取食。

赤腹櫛角螢
Vesta impressicollis Fairmaire

形態描述:雄蟲體長16.4∼18.0公釐,前胸背板發達,呈紅色,半圓形,端部為米黃色,且略為透明,觸角櫛齒狀,前翅黑色,足黑色,腹部紅色,末端有兩枚點狀發光器,發光微弱。雌蟲外型與雄蟲相似,但體型略較雄蟲為大。

基本生態:赤腹櫛角螢主要分布於全省中低海拔山區,成蟲日夜行性,發微弱的黃色光,發生期為3-6月間。幼蟲陸生,生態資料不詳。
[合併帖(tid:532)發表於:2006-04-25 17:28]
Quote:
原作者:422
原主題:螢火蟲圖圖
帖子內容:

    [合併帖(tid:518)發表於:2006-04-24 17:15]
Quote:
原作者:422
    原主題:螢火蟲..............
    帖子內容: 一、螢火蟲消失的原因


1.棲地遭到破壞;


2.人工光源帶來的衝擊;


3.河流、溝渠水泥化所引起的危機;


4.農藥的使用;


5.水污染造成環境劣化;


6.外來種之引入。




二、螢火蟲的生活史


  螢火蟲的生活史,經歷卵、幼蟲、蛹及成蟲,屬於完全變態類昆蟲;卵產於水邊潮濕青苔或水草,甚至樹枝上;較大型種類卵徑約0.5毫米,呈乳白色,大多為橢圓形;不久,卵殼變硬而呈淡黃褐色。在晚春時,卵大約經兩週孵化,之後水棲性之種類會爬向水中,陸棲性種類則在潮濕地面上活動。幼蟲以螺類、蝸牛、蚯蚓或其他昆蟲為食物。一般而言,幼蟲通常會脫6次皮才化蛹;陸棲的種類則在棲地附近找鬆軟岩穴、土縫建造蛹室化蛹;水棲種類則爬向土質岸邊化蛹。


  成蟲通常在夜間或凌晨羽化;大多數種類雄蟲在腹末具有兩對發光器,而雌蟲則只有一對,因此兩性間從外觀上頗易區分。至於體型,一般為雄小雌大。




三、螢火蟲的生活習性


  螢火蟲的幼蟲呈蠕蟲狀,身體側扁或稍呈筒形;攝食時會分泌唾液把螺類、蝸牛或其他獵物麻痺,再分泌消化液把獵物肉質溶化,吸食肉汁為主。成蟲通常只吃露水,也有些種類會吃花粉、花蜜;少數種類會捕食其他小蟲;在野外壽命一般為3-7天,但也有長達10-20天者。多數種類由卵至成蟲,各期都會發光;由於他們是夜行性動物,因此只在夜間發光;攝食活動也是以入夜以後為主。所以在白天時,牠們大多靜靜憩息在隱蔽的地方,很少活動,也不發光;但是如果受到騷擾,仍會發光。光是雌雄間求偶的訊號;交尾時,雌雄都會同時發光;交尾時間可長達數十分鐘或數小時。交尾之後,雄蟲在一、兩天內死亡,而雌蟲則在產完卵後香消玉殞。


四、螢火蟲小百科


1.螢火蟲為什麼會發光?


    大多數的螢火蟲都會發光;這些螢火蟲的體內含有磷成分的發光質;發光質在發光酵素的催化下會進行一連串的生化反應,而光是生化反應後的產物。


2.螢火蟲發光的目的為何?


    成蟲發光的主要目的是呼朋引伴和求偶;而幼蟲發光則有照明和警戒作用。蛹受到干擾也會發光,功能是具有警戒和卻敵作用。


3.螢火蟲成蟲會發什麼顏色的光?


    螢火蟲成蟲發光的顏色因種而異,有黃色、綠色、黃綠色及橙色等。像黃緣螢、黃胸黑翅螢會發黃色光;紅胸黑翅螢會發橙黃色光;黑翅螢、端黑螢則會發黃綠色光。


4.螢火蟲的光會不會燙人?


電燈泡的光伴有熱能,如不慎觸及,會燙傷人手;但螢火蟲的光所伴隨的熱能只有2-10%,人的手是感覺不出來的,所以螢火蟲的光不會燙人。


5.螢火蟲在白天會發光嗎?


    會發光的螢火蟲是夜行性動物,白天休息,晚上活動,所以在白天時是不發光的;但是一旦受到驚擾,休息中的螢火蟲也會受到發出間歇性的警戒性亮光。


6.螢火蟲吃些什麼?


    很多人總以為螢火蟲幼蟲是以腐敗有機物為食,其實不然。水棲的螢火蟲幼蟲吃螺、貝類和水中的小食物;而陸棲的螢火蟲幼蟲則是以蝸牛、蝸蝓為食物;有些種類會捕食蚯蚓和昆蟲等小動物,多數種類幾乎只喝水或吃花粉和花蜜。


7.螢火蟲有那些天敵?


    除了人類之外,螢火蟲的主要天敵包括蜘蛛、蛙類、蟾蜍、蟲生真菌和人類;前三者會捕食螢火蟲的成蟲,而蟲生真菌則是螢火蟲幼蟲和蛹最大的天敵。另外,有些寄生性的螨類也會寄生在螢火蟲的身上。


8.螢火蟲的幼蟲怎麼捕食獵物呢?


    螢火蟲的幼蟲在發現獵物之後,會用吸收顎攻擊獵物,並分泌唾液將獵物麻痺;再藉消化液把獵物的肉質部份分解成肉漿吸食。所以,螺貝類一旦被補食,往往僅存空殼。


9.螢火蟲有多少種呢?


據昆蟲學家的估計,全世界已知的螢火蟲約有2000種;在台灣,已確定的種類則有44種。




五、螢火蟲的成語、諺語及謎語


(一)螢火蟲的成語


1.囊螢照書。


2.車螢孫雪。


(二)螢火蟲的諺語


1.螢火飛高,落雨漕漕;螢火飛低,日頭曬死螞蟻。


(三)螢火蟲的謎語


1.日裡草裡住,夜間空中游,只見尾巴不見頭。    


2.頭戴龍鳳冠,身穿夜光寶,不怕風雨,不會凍死。


3.遠看一顆星,近看似燈籠,到底是什麼?原來是隻蟲。




六、螢火蟲的兒歌及童謠


(一)螢火蟲的兒歌


1.螢火蟲-「小小螢火蟲,飛到西飛到東,這邊亮,那邊亮,好像許多小燈籠。」


2.螢火蟲-「你看一個螢火蟲,隨身帶了小燈籠,牠呀一飛飛到天上去,要和一個一個小星比光榮。牠呀一飛飛到池塘裡,要問金魚銀魚做些什麼夢。快活快活螢火蟲,東南西北去兜風。」


3.螢火蟲-「螢火蟲呀慢慢飄,微風輕輕吹,月下星星閃閃眼;妹妹不要睡,


ㄙㄛ ㄙㄛ ㄙㄛ ㄇㄧ ㄉㄛ ㄉㄛ ㄉㄛ,ㄖㄨㄝ ㄉㄛ ㄌㄚ ㄉㄛ ㄙㄛ。」


(二)螢火蟲的童謠


1.火金姑(台灣)-「火金姑,會落土,坐我船,打我鼓,吃我冷米飯,配我鹹魚脯,從我門口埕過,被我捉來做某。」


2.火金姑(台灣)-「火金姑,來食茶,茶燒燒,配香蕉,茶冷冷,配龍眼,龍眼會開花,瓠仔換冬瓜,冬瓜好煮湯,瓠仔換粗糠,粗糠要起火 九嬸婆仔賢炊粿,炊到臭火焦,兼著火。」


3.火金姑(台灣)-「火金姑,來食茶;茶燒燒,來食芎蕉;芎蕉冷冷,來食龍眼;龍眼滑滑,來食藍茇;藍茇還未結籽,食了要落牙齒。」


4.螢火蟲(湖南)-「螢火蟲,夜夜紅,照爹爹,犁大坵,照哥哥,上杭州。螢火蟲,夜夜光,照媽媽,好紡紗,照姐姐,去織麻。」

[合併帖]
Quote:
原作者:422
原主題:螢火蟲...........
帖子內容: 螢火蟲的生長時間:
成蟲長的可以活一個月,短的大概都只能活3-7天。不過幼蟲期都長達好幾個月。
螢火蟲的發光機制 :
螢火蟲的光是一連串的生化反應過程中所釋放的能量。由於不同種類的螢火蟲,發光頻率不同,因此在種類間自然形成一種生態區隔。
成蟲發光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尋找配偶;雄螢火蟲腹部有兩節發光器,雌蟲僅最後一節為發光器。
螢火蟲發光器及發光作用:
螢火蟲的發光器是由發光細胞、氣管系、反射層及神經表皮所組成. 神經可以傳達訊號,控制發光頻率;光再經由反射層向表皮透射。一般幼蟲期的發光器是位於第八腹節的兩側;在夜間活動時,幼蟲發光具有照明、覓食和警戒的作用。至於蛹期,發光器的位置大抵和成蟲相同,都是在腹末一、二節;一般蛹只有在受驚擾時才會發光,這種光具有警戒和卻敵的作用。至於成蟲,光是兩性間求偶的訊號;同種螢火蟲可藉特有的發光頻率向異性發出求愛的訊息;通常雌蟲在爬行或飛行一段.
螢火蟲,閩南語稱「火金姑」,客家語叫「火焰蟲」.
螢火蟲的成語:
「囊螢照書」. 「車螢孫雪」. 「囊螢映雪」
螢火蟲的諺語:
螢火飛高,落雨漕漕;螢火飛低,日頭曬死螞蟻。
螢火蟲的謎語:
頭戴龍鳳冠,身穿夜光寶,不怕風雨,不會凍死。
頂端 Posted: 2006-04-25 17:26 | [樓 主]
【五年6班】 » 知識+

Total 0.029728(s) query 6, Time now is:06-29 19:22, Gzip en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5.3 RC2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