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6班】 » 知識+ »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本頁主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 4705 人次閱讀 打印 | 加為IE收藏 | 收藏主題 |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406 【榮譽會員】
人氣王
頭銜:簡稱YA!! 簡稱YA!!
該用戶目前不在線
級別: 大天使
精華: 1
發帖: 464
榮譽值: -55 點
新湖幣: 0 元
支持度: 6 pts
好評度: 4 點
在線時間:56(小時)
註冊時間:2005-09-16
最後登錄:2008-10-30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9

    1939年9月1日,德國不宣而戰,進攻波蘭,揭開第二次大戰的序幕,直到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投降時戰爭始告結束。這是二十世紀中的最大戰爭,也是人類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全球戰爭。戰爭長達6年之久,戰火遍及三大洲和三大洋,對於人類而言真是一次慘痛的經驗。
    德軍的閃擊戰在波蘭小試牛刀,不到一個月就攻佔華沙,迅速結束了東線戰役。雖然希特勒立即作謀和的試探,但為英法所拒絕,因為後者企圖用長期消耗戰以制其死命。按著冬季已至,天候轉劣,於是進入所謂「假的戰爭」的階段,只有蘇聯乘機發動其對芬蘭的戰役。

1940

    希特勒謀和不成,遂決定在西線上發動攻擊以求突破僵局。他雖已在1939年11月即已確定攻擊日期,但一再拖延直到1940年5月10日始發動攻勢。在此中間階段,希特勒曾在1940年4月進行挪威戰役並佔領丹麥、挪威兩國,此一戰役所帶來重要後果之一即為邱吉爾代替張伯倫出任英國首相。
    希特勒採取曼斯坦所提出的中央突破觀念(即所謂曼斯坦計畫),從阿登山地突出,以古德林的裝甲軍為矛頭,切斷聯軍防線,勢如破竹,一直衝到英吉利海峽,本應能將英國遠征軍全部予以圍殲,但由於德軍統帥部指揮失當,遂終於讓英軍從敦克爾克逃回本國。從戰略觀點來看,這是一個重大的關鍵。
    德軍雖未能捕捉英軍,但南下擊敗法軍則可以說是易如反掌。6月22日德法休戰,結束了法蘭西之戰。希特勒又立即向英國尋求和解,但仍然受到拒絕。於是他在7月16日下令發動「海獅」作戰,決心渡海攻英。兩棲登陸的必要先決條件即為制空權,所以「不列顛」之戰,遂在8月13日開始發動。英國空軍英勇奮戰,加上雷達系統的支援,使戈林的神鷹鎩羽。到10月間希特勒自知已無法渡海,「海獅」也就胎死腹中。甚至於在7月21日希特勒即已命令準備征俄,現在就更積極準備,並在12月18日下達第21號命令,發動「巴巴羅沙」作戰。
    義大利在開戰時本守中立,等到法國敗亡,德國全勝在望時,就趕緊在6月10日宣戰以圖分享戰果。但義大利參戰不特對德國毫無貢獻,反而造成很多的不利影響。由於義大利的參戰,遂使戰爭延伸到巴爾幹、地中海和北非,而義軍又幾乎是每戰必敗,於是也就迫使德國人不得不假以援手。其導致的結果即為德國的行動因此而受到意外的牽制。

1941

    希特勒在1940年底即已下令發動征俄作戰,但直到1941年6月22日,德國才開始攻擊,為什麼一拖就是半年?其原因當然很複雜,無法詳述,不過主要的以可歸納為兩點:(1)為氣候的影響。1941年春季特別多雨;(2)為巴爾幹戰役的延誤。這可能是主因,德軍到5月底才完全結束該戰役,其兵力需要再部署,至少也得有一個月的時間。雖然發動攻勢的時間已經嫌晚,但德軍的進展又還是很快。10月初德軍即已進至莫斯科郊外,假使德軍不分兵三路,又不進行基輔會戰,則他們可能在冬季來臨之前攻陷莫斯科,甚至於勝利地結束這次戰役。希特勒稱基輔會戰為「世界戰史中最偉大的會戰」,而他的陸軍參謀總長哈爾德卻認為那是「東線戰役的最大戰略錯誤」。
    當希特勒在俄國受阻於冬將軍和泥將軍之際,日本在1941年的最後一個月突然發動太平洋戰爭,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對美國造成莫大的震撼,戰爭從此時起也真正地全球化。對於日本發動戰爭的功過是非在戰後曾引起無窮的爭論。事實上,日本人的最大錯誤不是反美而是侵華。日本侵略中國即為走上不歸路的起點,而其最後不免與美國一戰也是必然的結果。

1942

    1942年常被稱為會戰之年,第二次大戰中的決定性會戰有好幾個都是在這一年內打的。
    東線方面,1941年德軍攻勢挫敗後,由於天候地理的限制,俄羅斯的春季不可能有大規模軍事行動,所以雙方都乘機喘息,並準備下一回合的決鬥。1942年6月28日,德軍始發動其第二次大攻勢,即所謂南俄戰役。其目的為攻佔高加索油田和烏克蘭穀倉。其原始計畫為先對史達林格勒城實施大包圍戰,俟其勝利結束後,德軍始全力南進,於是可無後顧之憂。簡言之,高加索才是主要目標,而攻佔史達林格勒只是一種保護作戰線的手段。但實際作戰時,希特勒卻一再改變其原始計畫,結果遂使史城爭奪戰變成整個戰役焦點,於是手段反而變成目的。最後到1943年2月2日,希特勒不僅輸掉了史達林格勒會戰,而且更喪失了第六軍團,這是德軍在戰爭中的第一次慘敗,同時也為第三帝國敲響第一聲喪鐘。
    北非戰役在1942年進入其最高潮。這個戰役是從1940年9月即已開始,義大利雖享有數量優勢,但累戰累敗,希特勒遂不得不派隆美爾前往救援。隆美爾在1941年中不僅穩住戰局,使義大利人不至於被逐出北非,而且還一再贏得局部性的勝利。但很可惜他的實力太有限而希特勒也不重視地中海戰場,所以也就不可能獲得任何重大的戰果。1941年的北非戰役可算是標準的拉鋸戰,但1942年卻是具有決定性的一年。在西方整個戰潮的起伏都是以地中海為中心。這一年上半年,隆美爾一再發動攻勢,到6月中旬,其百戰雄師已經達到埃及的門前,他本人也晉升元帥,達到軍人職業中的頂點。但從此之後,其攻勢即成為強弩之末。10月底在蒙哥馬利指揮之下的英軍發動反攻,此即所謂「艾拉敏」會戰,終於憑藉物資優勢擊敗了沙漠之狐。這也是西方反敗為勝的關鍵,從這一戰開始,西方即不曾再輸掉任何會戰。11月8日,英美聯軍在法屬北非登陸,這是美軍在歐洲戰區第一次投入戰鬥,也是艾森豪第一次出掌兵符。北非戰役到此已接近尾聲,但直到1943年5月13日始完全結束。
    太平洋方面,自從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揭開太平洋戰爭序幕之日起,其攻勢遂如狂風驟雨,掃過西太平洋。4個月之內,其第一階段的戰爭計畫幾乎可以說已完全兌現,所以到1942年3月日本當局就必須考慮其第二階段的作戰。大致說來有兩種選擇:1進攻中途島,引誘美國艦隊出戰而將其殲滅,以確保制海權;(2)向南太平洋進攻,切斷美澳交通線,並以攻佔澳洲為最後目標。日本人本已作了第一種選擇,不料1942年4月15日,美國飛機突然突襲日本。就整個戰爭而言,這只能算是一段小插曲,但卻產生了意想不到的重大戰略後果。空襲造成極大的心理震撼,使日本人改變其戰略計畫,決定立即發動對中途島的攻擊。其理由為:「如不迅速佔領中途島,加強東面的戒備,即無法防止帝都之空襲。」1942年6月4日,驚天動地的中途島會戰揭開序幕,到6月6日才完全結束。這場會戰所具有的多種重大意義可列舉如下:(1)這是350年來日本海軍所遭受的第一次決定性失敗;(2)這是二十世紀的最大海上決戰;(3)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以航空母艦為主力的海戰;(4)這是美國海軍的第一次偉大勝利;(5)最後,日本人在中途島不僅輸掉了一場會戰,而且也粉碎了其東亞大帝國的夢想。

看的粉累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好評度:3(By 412 @2006-03-05 18:43)
好評度:3(By 412 @2006-02-25 10:56)
好評度:1(By 414 @2006-02-24 10:30)
好評度:1(404 @2006-02-24 08:48)
頂端 Posted: 2006-02-22 15:17 | [樓 主]
【五年6班】 » 知識+

Total 0.026749(s) query 6, Time now is:06-18 19:17, Gzip en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5.3 RC2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