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6班】 » 知識+ » 唐山過台灣@@@**
本頁主題: 唐山過台灣@@@** 4479 人次閱讀 打印 | 加為IE收藏 | 收藏主題 |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可樂 【榮譽會員】



該用戶目前不在線
級別: 大天使
精華: 0
發帖: 201
榮譽值: -58 點
新湖幣: -1016 元
支持度: 5 pts
好評度: 3 點
在線時間:33(小時)
註冊時間:2005-09-17
最後登錄:2007-11-09

唐山過台灣@@@**

唐山過臺灣
  「唐山」,指的是今天的中國大陸,「臺灣」是孤懸在其東南海上的一座島嶼,兩者
之間,隔著一條自古便是非常有名的天險──在澎湖附近的「黑水溝」,被稱為「落漈」
的海域。「唐山過臺灣」便是指居住在中國大陸的漢人橫渡冒著臺灣海峽的風險,前來臺
灣謀生、聚居的艱辛過程。
  臺灣原非漢人聚居之地,在漢人遷台、居台之前,臺灣島上居住的是語言、風俗習慣
都與漢人不同的南島語族,他們穿梭在高山叢林、平原、沼澤之間,逐鹿打獵、捕魚、耕
種,過著逍遙自在、與世無爭的生活。直到十六、十七世紀,中國大陸上的漢人大量遷移
來台,這種情形就改變了。
  明朝立國初期,即以「海上為不征之地」為政策,對東南沿海採取消極退守態度。洪
武年間,更為防範日益強大的海寇,施行海禁──「寸板不得下海」政策,更強制在澎湖
的漢人廢棄辛苦建立的家園,全數遷回福建老家。致使原本市井繁榮的澎湖在強制遷出的
政令下,一夕間荒蕪,造成澎湖史上有名的「墟澎事件」而使澎湖成為海盜巢穴。明朝中
葉以後,政治日漸紊亂,閩南地區常受強盜、倭寇侵擾而民不聊生,沿海窮苦人民便鋌而
走險,往海上謀生,因受「海禁」而不得歸返,便與海盜、倭寇結合,以澎湖為根據地,
集團日大,形成東南沿海強大勢力,其中有一群是以顏思齊為首的海盜集團。
  顏思齊係福建漳洲海澄人,從事中日之間船舶交易而發跡,自稱日本甲螺(Capital,
頭目之意)廣交豪傑之士,與鄭芝龍等人結拜為兄弟,欲謀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
  1624年(一說1621),顏等密謀對日本起事,事機敗露,逃亡至海上孤島─臺灣,在
笨港登陸。
  漢人大量遷台,來台便是始於顏思齊據台後。顏氏積極經營臺灣,安撫原住民,聲勢
日漸浩大,閩南鄭芝龍招諸兄弟及漳泉窮苦無業的親友同鄉約三千餘人陸續來台投靠,建
立城堡,開墾拓殖,奠定了漢人在台灣的基礎。及至1625年顏思齊死於瘧疾,鄭芝龍被推
為新的領導者。翌年,福建大旱,許多饑民前來投靠,聲勢日壯,縱橫海上屢破官兵,名
震南海。1628年鄭芝龍接受明朝招撫,屢破倭寇與荷蘭人,累官至部督。
  兩年後,福建旱災又起,尤以同安地區特別嚴重,鄭芝龍建議福建巡撫熊文燦以給船
舶送居民至臺灣開墾:「人給銀三兩,三人給牛一頭,使墾荒食力,漸成邑聚」。於是漳
泉赴台者眾,約有數萬人,這是中國官方第一次有計畫的大規模向臺灣移民。
  顏思齊和鄭芝龍是最早在臺灣施行農業開墾的人,漢人對臺灣的開發從此奠定初基。
但至清兵入關,鄭芝龍降清,清對臺灣施行「海禁」,以杜絕反清勢力外滋長,臺灣的主
權便在清廷默許下歸屬於荷蘭。
  鄭成功克台後,施行寓兵於農的屯墾政策,獎勵士兵駐軍開墾。隔岸清廷為斷絕鄭氏
後援,下達「禁海令」及「遷界令」,強制東南沿海各省居民往內陸遷徙三十里,企圖以
經濟封鎖臺灣;但此舉非但造成廣大民眾流離失所,許多閩粵居民更憤而東渡依附鄭氏王
朝。而閩南多山,耕地有限,加以人口稠密,於是移民來台者日眾,約數十萬人屯墾而確
立了人社會。
  清滅鄭氏王朝後,經施琅堅持,納臺灣入清版圖,清採「為防台而治台」政策,康熙
23年雖取消海禁,允許人民出海捕魚、貿易,但對大陸及臺灣兩地人民卻嚴格限制往來,
並頒布禁令。
  禁令雖嚴,但閩粵人口過剩,謀生困難,而聽說臺灣地方廣大又肥沃,於是紛紛想前
來謀求生機,膽大的就冒險偷渡了。1760年(清乾隆25年)禁令解除後,臺灣人口急遽增
加,及至光緒20年,台灣收納閩粵大量入墾人口,據清官方統計:戶數507505戶,丁口數
:2545731丁口,已達二百五十餘萬人(此還不含婦孺,客戶墾戶及逃避繳稅之隱匿人口
呢!)

三留二死五回頭
  「三留、二死、五回頭」意謂著「唐山過臺灣」移民來台的艱險,十人之中只有三個
能到達,二個死亡,五個回頭。
  尤以清渡海禁令頒布後,大量東南沿海為嚮往臺灣,謀求生機,開創基業的居民冒著
官方禁令與臺灣海峽的風險,雙重險阻下賭命偷渡。每一次每人偷渡須銀六至八兩,在半
夜搭小船由廈門口岸至大擔島外,換上大船到澎湖,再換大漁船到臺灣,由鹿耳門登陸,
再到打鼓、東港、大甲、北港、新港、鹿港等幽僻小港上岸。
  但常有不肖「船頭」─專營私載人民出海的人,收了錢又怕政府查獲,便串同習水盜
匪,用濕漏小船收載,數百人擠入艙中,將艙蓋封釘不使上下,乘黑夜出洋,偶值風濤,
盡入漁腹。
  也有不肯把船駛到岸邊,恐人知覺,偶有沙山,輒趕騙離船,名曰「放生」。沙汕斷
頭距岸尚遠,行至深處,全身陷入泥淖中,名曰「種芋」。或潮流適漲,隨波漂弱,名曰
「餌魚」。人為「放生」、「種芋」、「餌魚」加上海上風險─黑水溝的驚濤駭浪,人命
真如不可測知的落漈的風浪。
  而僥倖到達臺灣的人,還必須躲過官吏的緝捕,萬一被查獲緝捕,還要被杖逐回籍呢

  清季臺灣一位無名詩人,以其熟習的客家語作了一首長詩(後來被命名為「渡台悲歌
」),勸告大陸親友千萬不要走上渡台之路:「勸君切莫過臺灣,臺灣恰似鬼門關,千個
人去無人轉,知生知死誰都難....」就可了解其慘狀。而康熙末年的藍鼎元曾有「偷渡詩
」,可了解其中辛酸。「累累何為者﹖西來偷渡人,瑯璫兼貫索,一隊一辛酸。嗟汝為饑
軀,登岸禍及身,汝愚乃至斯,我欲目沾巾。哀哉此厲禁,犯者仍頻頻。」
  因為「唐山過臺灣」移民來台「冤死」的人很多,所以閩南移民便以怨嘆的語氣說:
這是「埋冤(ㄉㄞ ㄨㄞ)的地方。〈臺灣通史〉作者連橫就說:「埋冤」其實就是閩南
語「臺灣」的初譯。
哈哈哈哈!!!! ㄏㄏㄏㄏ
頂端 Posted: 2006-03-30 22:05 | [樓 主]
【五年6班】 » 知識+

Total 0.028642(s) query 6, Time now is:06-18 19:18, Gzip en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5.3 RC2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